飛行少年

飛行少年

飛行少年

剛剛被局長(剛上任沒多久)叫去新大樓看電影,好像是一個什麼文藝進修之類的活動,由人事室辦理,看的是一部很不錯的紀錄片《飛行少年》,曾獲2008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。飛行取的是「非行」(非常行為,指偏差)的諧音,官網上的介紹如下:


騎一輪車挑戰環島一千公里?是的,這個有點另類的活動,是由盧觀護人發起,他們相信唯有讓這些孩子找回自信,體驗成功的滋味,才能讓他們的人生產生正面能量,帶來大的改變!然而環島挑戰計畫不是一開始就能成行,這群孩子從在學園裡試騎,到從五公里、十公里、一百公里一步步克服挑戰。

之前讀的那些消費、心理學相關文獻,自然提過自信、內在控制和破碎家庭對人類心理的影響;如此說來,對那些孩子來說,重建自信心或許如觀護人所說,會是一條解決之道。

既然是紀錄片,當然反映了某種程度上的真實情況,要一群行為偏差的孩子乖乖參加活動,從此人生一帆風順,當然是不切實際的想像。那些孩子或多或少都有情緒管理上的障礙,有時衝動一來,便做出自己其實不想做出的舉動、說出不想說的話。另一方面,那些充滿愛心的老師自然也不是一片祥和,對任何他們認為出軌的舉動都能寬恕。

紀錄片與小說不同,導演無法杜撰美好的結局,因而觀眾可能上一秒才正感動,下一秒就被潑了滿頭冷水(這點倒是跟東野圭吾的小說有異曲同工之妙),畢竟現實總是比較殘酷的;但小說不一樣,憑著作者的想望,小說角色在故事中當然總能成長、得到救贖,或者體會到更深一層的領悟。

這部片的導演曾說:

「我拍攝這部片子,其實是希望以溫和的方式,讓觀眾自己去思考,而不是被片子說服,因為現在的台灣,大人欠缺反省、小孩欠缺鼓勵,我希望大人、小孩看了之後,都可以從內心重新去深思反省。

有些人或許覺得片中呈現受虐或少年虞犯的姓名和面容不妥,但我曾經和法院的法官討論過,在法律上沒有問題,在道德上容或有些瑕疵。

但我的想法是,這些孩子在十年後,或許這輩子就只有這件事值得懷念,有些孩子可能因為這次的成功經驗,成為一顆種子,在他人生中開始發芽,從此就站在這棵大樹上。

若因為這部片子,而在未來傷害到片中的孩子,該檢討的不是片子本身,而是傷害他們的社會以及人性。這,才是關鍵。」

「十年後,或許這輩子就只有這件事值得懷念」,多殘酷的一句話,但我們又無法反駁這樣的可能性。

我想大概就是因為這樣令人無力的現實,我們才需要小說吧。

不過《飛行少年》的結局,我很喜歡。

p.s. 之前在補習班打工時,遇到一對有偏差傾向的兄弟,也是讓我覺得很挫折,那些都不是一個小小補習班老師所能解決的事情,更別提補習班根本不會去重視那些學生,那些學生從來也不會產生報酬。

發表迴響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